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天下雜誌專訪

  • 發布日期:103-07-01

103年5月8日林三貴所長接受天下雜誌採訪專欄

所長照片

學歷: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勞工暨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
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
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學士

經歷: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所長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局長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綜合規劃處處長
駐歐盟代表處副組長
駐美國代表處秘書

所長的話

成立二十一年的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隨著行政院組織改造,更名為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簡稱勞安所)的同時,也被賦予新的角色定位與新的工作內容。
從過去以來,勞安所在職場、產業方面相關安全衛生的議題上,已經累積豐厚的研究基礎,在改制之後的勞安所除了持續研究安全衛生外,更進一步擴大納入勞動議題,並增設「勞動市場研究組」及「勞動關係研究組」,將自己定位為「勞動部智庫」的角色。

扮演智庫角色  做大研究格局

勞安所既是勞動部智庫,也是研究機構,從職場、產業的安全衛生到勞動關係等層面,皆是勞安所的研究領域,算是無所不包,而且議題研究的方向必須跑在政策制定之前,從觀察全球相關領域的脈動當中,發掘未來趨勢、預測最新發展,為政府提供政策上的建議與指引。
因此,我也提醒所內同仁,勞安所的研究議題應不同於勞動部各司所屬單位如職業安全衛生署、勞動力發展署等所進行的研究型計畫,因為這些部內相關機構的調查研究,以如何落實執行政策為主,也就是「How」。而勞安所的研究調查是從「What」、「Why」的提問立場出發,所以同仁要更小心選擇研究內容,從前瞻、長期、高廣的角度來與各部門之研究做區隔。
由於勞安所有鑒於目前所內研究人力少、經費不多的情況,無法進行大規模的初期研究調查,因此接下來的研究將採取「借力使力」的方式,蒐集政府部門的現有基礎資料,像是勞動部部內的勞保局資料、職業安全衛生署的勞安數據、勞動力發展署之就業資訊,以及跨部會如衛福部、法務部、內政部等相關調查與統計數據,從中找出適合題材,串接各部門的資料,進行進階研究。
目前勞安所已瞄準台灣時下高齡化社會的發展,準備提出相關研究議題。

關注高齡化  前瞻未來勞動產業

目前台灣勞動力人口約有一千一百萬人,應該處於高峰階段,接下來隨著人口老化、出生率下降的少子化,未來台灣勞動人口數將出現急速下滑。
勞動力是維持經濟發展的要素之一,國家若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也必須得預先做出完備的考量,因應勞動力缺乏的危機。目前我們看到台灣勞動人口出現「晚進早出」的問題,也就是年輕人延遲進入職場,而且國人平均壽命長,退休年齡早於其他國家。我們擔心人口老化、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下降,將會對台灣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但凡事要從正面思考,雖然人口老化,將可能帶來勞動生產力降低,然而這些從職場退休的老年人口一旦增多,也相對需要適合老人需求的護理、養老、醫療、休閒娛樂等更多相關服務,甚至從這些服務中可以找出發展新興產業的轉化機制。
我認為,我們要有一種想法,就是如何讓零生產力、低生產力或被視為社會負擔的老年人口階層,轉化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或是成為社會經濟的創造者。
比方說,有些老人雖然不符合申請外籍家庭看護工的條件,但仍希望獲得在地終老,需要居家復健、計時看護陪伴、計時家事服務等受人照顧的需求,也願意自費去獲得服務。
像這些老人就是很重要的消費族群,他們的需求應該被政府、社會重視。政府應該將高齡化族群的需求,找出既對社會帶來正面效益且又可以發展產業的商機,然後透過轉化機制,將需求轉變成產業。形成產業後,業者就需要各級就業人力,同時在講究效率、管理、利潤的效益下,讓產業永續經營。
因此,我們也希望有更多年輕人投入這類老人需要在地終老的相關產業內,甚至利用成立社會企業的形式,聯結NGO、盈利企業的資源,打造成一個產業網絡,一方面為國家創造經濟,另方面這些老人接受有品質的終老服務後,也進一步促使個人與家庭生活更加美好、愉快,對社會帶來正面、有利的影響力。

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所長  林三貴

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任務與願景

行政院組織改造後,原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升格成為勞動部,並於一三三年二月十七日正式掛牌成立,原隸屬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的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亦同時改制更名 為「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簡稱勞安所)。
勞安所負責執行的任務除了持續致力以科技創新營造安全衛生職場環境外,在改制後則新增了勞動市場、勞動關係研究,並了解全球產業經濟及勞動市場的脈動,進而發展人力資源運用策略,研析勞動保障法制。此外,勞安所也將透過科技創新,積極擘劃有利於民生的勞動力發展策略,研發職場安全衛生技術。
勞安所一直以來致力於觀測全球發展趨勢,引進成熟的安全衛生技術與規範,結合相關學術單位進行跨領域研究,並透過定期刊物、資訊網路、巡迴展示與技術轉移等不同的傳播管道推廣研究成果,除提升職場安全衛生水準、保護勞工生命外,未來將積極參與政策性研究,促進實踐尊嚴勞動。

展望大服務業的新時代

台灣已經走到高齡化社會,加上生育率成為全球最低,造成高齡化腳步快速,高齡少子化的人口結構,直接衝擊著勞動力的嚴重不足與國家財政緊縮,也突顯世代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       
依據經建會推算估計,台灣至二0二五年時,老年人口比率將達到二0%,邁入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這將對未來勞動市場帶來重大質變,包括提供高齡者服務相關產業興起、教育機構將逐漸萎縮、延長退休年齡可能衝擊青年就業機會、年輕人扶老的壓力增大,以及因應工作年齡人口驟減,外籍移工政策可能需要調整、透過延攬國外高階人才維持國家競爭力等。       
然而在上述可能影響未來勞動市場的質變,也將激盪出大服務業時代的來臨。       
根據勞安所的觀察發現,中高齡員工具有創新、穩定工作態度,一些依賴創新、穩定人力品質的服務業更願意聘用中高齡員工。       
勞安所所長林三貴指出,人到了五十歲左右,正值壯年,多數人有良好健康,具有豐富社會經驗,脫離生兒育女時期的忙碌,思考人生價值重整,也更能追求自我實現的生命階段,而願意為企業投入心力也更多。勞安所於一0二 年針對受僱者進行調查,發現五十~六十歲勞工自評身心適應相較於年輕人差不多,工作滿意度也高於其他年齡層;在創意的表現方面,國內性別研究學者觀察,但女性在三十歲以後隨年齡增長,創新行為顯著攀升,顯示中高齡員工具有優質的人力資本。       
另一方面,勞安所也觀察到,已有許多企業願意進用中高齡員 工,認為這些員工雖然體力上不如年輕人, 但工作穩定性高,有經驗也有創意,提供更好的生產力,為企業帶來競爭力。        
不過,人口逐漸老化所產生的慢性病,對職場群體健康的殺傷力遠超過急性傳染病。由於人約有三分之一的人生在職場工作,職場安全健康為國內外重視的課題,不僅影響個人與家庭,也增加社會整體醫療保險費用支出。        
林三貴強調,服務業的安全衛生應更重視「壓力、疲勞與肌肉骨骼疾病」等三項問題。因應高齡化社會的職場安全健康,勞安所研發許多人性化的職場環境設備,研究壓力疲勞指數的測定、職場健康體能促進推廣,協助企業輔導改善,也公開研究成果,提供民眾於網站上閱覽與下載。

更正: 本文刊登於天下雜誌-顧客讀心術專刊,有關勞安所一0­二年調查,誤植為二0二五年特此更正,敬祈見諒

 

50歲以上勞工,自覺有工作壓力與疲勞的比率,相較30-49歲者為低

50歲以上勞工,自覺適應良好及工作滿意的比率,相較20-49歲者高

中高齡勞工最常見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勞安所輔導300家企業改善職場環境,服務1200個案例,提高工作效率與節省工資成效良好

 

  • 發布單位:勞工安全衛生展示館
  • 更新日期:103-07-01
  • 點閱次數:

相關連結(或延伸閱讀)

回頁首